校情总览

  2024澳门原材料1688.1688扎根于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传承爱国基因,践行教育报国使命。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39年民族存亡之际,内迁创建的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办学伊始便深植应用报国、实践强国的基因。历经变迁,为更好地服务国家西部发展需求,2003年教育部批准由西昌农专、西昌师专、凉山大学、凉山教育学院合并组建2024澳门原材料1688.1688。作为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试点院校和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百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之一,同时也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唯一的省、部、委共建高校,彰显了其服务国家战略的特殊地位。2022年,学校获增列为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受援高校,由中国农业大学重点支援,携手共担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国家使命。2024年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农业、资源与环境、公共管理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地方治理现代化提供更高层次人才支撑。现有安宁、邛海两个校区,占地1900亩,建筑面积45.6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1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22亿元,纸质图书258.86万册,数字资源量1208.95万册,全日制在校生19592人。

  师资雄厚,队伍精良。学校现有教职工1256人,专任教师1017人,其中正高职称114人、副高职称302人,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的专任教师9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2人,省突出贡献专家7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5人;天府学者特聘专家2人;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5人、凉山州菁英计划人才33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峨眉计划、青城计划、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四有”好老师、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师德标兵、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省优秀教师”等16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

  教研扎实,成果丰硕。学校坚持以教学服务国计民生,共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73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2个、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57项。省级教育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教学团队8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特色专业6个、应用型示范专业6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课程思政标杆院系2个、课程思政典型案例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卓越培养计划项目”8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创新性实验项目3个。拥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应用型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应用型品牌课程共83门。在省属同类院校中,教改成果名列前茅。

  定位清晰,学科聚力。学校17个二级学院覆盖九大学科门类(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为己任进行学科布局。遵循“服务区域、特色发展,突出应用、注重需求,统筹规划、重点建设”的学科建设原则,明确提出“做强农科、做大工科、做精文科、做优师范、做特艺体”的发展定位,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精准对接国家所需和地方发展所向,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实支撑,强力驱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现有国家民委重点学科2个(作物学、民族学),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1个(作物学)。

  创新活跃,科研强劲。科研工作紧密围绕国家西部开发和民族地区建设战略需求,以特色资源研究为重点,使之成为服务地方和国家的重要研究基地。聚焦凉山州“三大强州战略”和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强化学科特色,开展有组织科研。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攀西特色农业)、战略资源开发(攀西战略资源创新)、长江生态屏障建设、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及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形成显著特色。重点聚焦自然资源、农业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研究,积极打造41个优势特色科研平台。获国家级项目立项42项,省州科技进步奖70项,省级哲学社会优秀成果奖18项,选育作物新品种28个,获得国家专利361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69项),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27项,完成地方委托项目86项、金额3273万元。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部分成果如马铃薯原种超高产扩繁(破西南亩产纪录)、洋葱良种育繁技术等已在20余个国家推广应用。荣获“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单位”“四川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和“凉山州科技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服务有力,贡献突出。学校始终将报国之志融入实践,恪守“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发展思路和“应用型、地方性、协同化”的办学理念,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不可或缺的力量。

  人才培养,支撑地方。以培养国家需要的、服务区域经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任务,是支撑地方发展的关键人才培养基地。建校以来,已为地方培养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近20万,彰显服务地方、建设家园的突出贡献。近年来,紧扣地方发展对人才的渴求,依托“四川省彝汉双语师资培训基地”“四川省普通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等平台,努力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永久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献力于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文化传承,创新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担当起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彝族文化的时代使命。依托“彝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团结发展研究中心”,深化民族文化研究,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民族文化精髓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在彝族母语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学校先后获“国务院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四川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等国家级和省级荣誉。

  乡村振兴,倾力投入。将服务凉山乡村振兴视为时代赋予的重任,将爱国主义情怀写在凉山大地上。充分发挥智力与人才优势,在教育帮扶(如“6+1+1”彝区顶岗支教、“一村一幼”、“姚基金”支教)、科技帮扶(在脱贫县建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培训、科普,增强内生动力助农增收)、文化帮扶(开展文化艺术服务和乡村美化,推进移风易俗和乡村文明)及社会帮扶(每年组织2000余名志愿者深入17县市开展宣传教育,助力“禁毒防艾”攻坚战)等领域集中发力,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地区稳定。获评“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四川省预防艾滋病教育试点高校”,学校团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彭丽媛大使2018年亲临学校参加“红丝带青春校园行”活动时充分肯定学校工作,并为“青春红丝带志愿团”授旗。

  交流广泛,合作多元。学校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在服务国家产业升级和促进国际交流中展现担当。与四川中烟、攀钢西昌钢钒、深圳讯方等百余家企业深度合作协同育人,实施订单式培养,共建新工科产业学院;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大、西华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华师大等高校携手开展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意大利巴勒莫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世纪大学、英迪国际大学、匈牙利佩奇大学、法国巴黎视觉设计与传达学院、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等签署协议,选派近百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出国交流;同时承担培养国际人才的责任,现有来自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老挝、科特迪瓦、加蓬、孟加拉国、博茨瓦纳、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坦桑尼亚、阿富汗、卢旺达、喀麦隆等14个国家留学生在校学习,为增进国际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面向未来,2024澳门原材料1688.1688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胸怀祖国,立足凉山、面向四川、辐射西南,持续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数据更新于2025年6月)